2020年,我國城市20以上建成區要自然存儲70的降雨;2030年,全國城市80以上建成區要達到這一指標……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給出了海綿城市建設的“時間表”。
而關乎怎么建的“路線圖”,試點地區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“各顯神通”, 為城市舒筋、活絡。
——因地制宜,道法自然。自然積存、自然滲透、自然凈化……指導意見15次使用“自然+”詞組,描摹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城市。安徽池州依靠現有地形、水位等條件,通過調整地形將雨水引流,遇到暴雨,道路和橋梁也設計成為排水通道,多采用自然改造法,不搞大拆大建,留住山水鄉愁。
——地上鋪“海綿”,地下建“管廊”。吉林省四平市在推進地下綜合管廊試點中,通過應用傳感、VR、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,開發智慧管廊運營管理系統。管廊項目不僅解決了反復開挖路面、架空線網密集、管線事故頻發的問題,還成了智慧城市、智慧管廊建設的市民體驗。
——新、老城區協調發展。在江西萍鄉,老城區以“問題”為導向,避免盲目地翻挖,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、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工作同步推進,實現“以點帶面”;新城區以“目標”為導向,城市新區、各類園區、開發區由于現狀制約條件較少,可按海綿城市建設的理想目標,制定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指標體系,實現“以面帶片”。
“城市不光要有‘面子’,更要有‘里子’和‘良心’。這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城市發展理念!焙駠f。
不少地區從原來擔心海綿城市建設投入大、成效差,持觀望態度,變得積極主動申請海綿城市改造。這種變化不僅體現自官方,也來自民間。
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等專家表示,各地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長期規劃和實施方案,從地方立法和社會推廣等方面入手,提高公眾參與度;對融資項目進行合理搭配打包,明晰權責條款設計,增強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。